• 743阅读
  • 2回复

白领女性的N种“死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pianyi1228
 
发帖
6
祝福宝石
0
威望
0
玛雅之石
0
创造宝石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8
导视:这里是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300多年后却迎来了它的末代皇帝,他是一位从3岁起3次登基的皇帝,他是一位经历了3个不同历史变革的皇帝。透过战犯管理所的铁窗让您了解溥仪的10年改造生活。敬请收看,《走遍中国》———《狱中的溥仪》。

  解说:1950年8月3日,一列车窗被糊满报纸的火车徐徐地开进抚顺车站。离开中国长达5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宣统皇帝溥仪,带着他的宗室族亲和伪满大臣58人一同从前苏联返回中国。

  赵玉英同期声:他们下车以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溥仪。为什么呢?我从小在满洲国受过奴化教育,那时候,我在女高念书。溥仪视察沈阳的时候,我们学生都得去迎接,当时我们得行90度的鞠躬礼,不许看。虽然不许看,但我们也要偷偷看一眼。另外,他那种形象,在一些公共场所也是常见到的。所以,他下车以后,我一眼就能认出来。

  解说:提起那段历史,这个当年只有20多岁的年轻医务人员,见证了溥仪在狱中的生活。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到达抚顺,既没有欢呼的人群,也没有90度的鞠躬礼,只有高耸着胸膛全副武装的士兵,溥仪知道,这就是共产党的军队,就是这支军队打败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大军,伪满时期溥仪还在做着康德皇帝的美梦时,这座高大的围墙,就是由日本人修建用来关押和残害抗日志士的监狱。他怎么也想象不到,14年后的今天,自己会作为战犯,被编号为981,与969名日本战犯一同被关进这里。这大概将是自己一生中最后到达的地方吧!

抚顺在历史上是大清王朝的发祥地,300多年前,溥仪的祖先努尔哈赤击败了大明王朝,经过三代人40多年的征战,爱新觉罗家族终于登上了紫禁城皇帝的宝座。先后有4位皇帝光宗耀祖地回到故乡,而此时的溥仪想到了死 ,他甚至想到临死前一定要高喊一声“太祖高皇帝万岁”。

  解说:打开的门并不是为了要将他拉出去枪毙,而此时站在他面前的正是他的弟弟溥杰,这让他的心里稍稍地有了一丝安慰,看来共产党还不会马上对自己动手。我们找到了溥仪当年的看守员———姜禹成,对那时的溥仪,他再熟悉不过了。

  姜禹成同期声:这就是当时溥仪的监室。他们来有十多天吧,对我们所长说,“我们现在有事,和政府部门联系,不知道怎么说、怎么称呼。”所长说那好解决,把我们 3个看守人员都叫到跟前了。‘这个姓姜、这个姓王、这个姓刘’。第二天早晨起来以后,(溥仪)一见面就给我们行了个礼,“姜先生早上好”,我寻思一宿(工夫)怎么就叫姜先生了?

  解说:对待政府的工作人员,虽然溥仪是谨小慎微,甚至自认为是卑躬屈膝,但是他的族亲和大臣,依然称呼他为“上边的”。

  温久达同期声: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皇帝架子放不下去,那风度还不亚于当年,小汉奸、大汉奸见到溥仪还是点头哈腰的,笑面相迎。

  解说:十几天后,这个小朝廷就被拆散了,管教人员认为,把他与族亲分开,是叫他放下皇帝架子的第一步。这样一来,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溥仪,生活一下子全乱了。

  赵玉英同期声:没有看到过的人还真是不相信,(溥仪)穿个衣服都费劲,他自己没穿过衣服,都不知道怎么穿。

  姜禹成同期声:大伙有时候就在屋里笑话他,“老溥你多笨蛋,你这衣服穿得怎么回事?”

  解说:从“上边”到被人们讥笑为“笨蛋”,这种称呼的改变,让溥仪感到愤怒和羞耻,但管教人员意识到,要把溥仪改造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姜禹成同期声:溥仪日常生活穿的衣服脱了以后也不叠,就是用手搓成一个团儿,箱子盖(翻)开以后往里头一塞。

  解说: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过,正是这只在入狱前曾被反复检查过的皮箱里,隐藏了溥仪此时对生活的全部期望。一次洗澡之后,实践了溥仪的第一次劳动。看守员姜禹成叫他把自己穿脏的衣服洗掉。

  姜禹成同期声:他打胰子(肥皂)洗衣服,就不符合正常人的规律。光蹭(衣服)的表面,而且还不知道怎么搓。他就这么(摁),再用手抓抓,于是我就教他怎么搓衣服,这在他当时也是很大的进步了。

  解说:1950年9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燃烧到了鸭绿江畔。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给东北行政委员会下达了命令 ,将抚顺所有战犯转移到哈尔滨,并指示,在转移过程中要做到“不跑一个,不死一个”。

  溥仪在哈尔滨关押的两年间,政府组织他们学习时事和进行了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学习的内容对于溥仪来说是新鲜的,并且成为他们改造思想的必修课程,有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劳动,使他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起来。

  罗风臣同期声:当时,他们分为大、中、小灶。伙食标准呢,那个时候是20块钱,20块钱加5%就是病号饭。他们天天是100%的细粮,每天鱼、肉、蛋。咱们那个时候吃的是80%的粗粮、20%的细粮,所以天天给他们吃这个,作为咱们这帮人思想上还是想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伪满州国战犯和日本战犯在中国都是犯下滔天罪行的。

  解说:朝鲜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不时有捷报传来,后方的人们更是慷慨解囊,支援前线,这种情绪很快就透过高墙感染了溥仪。溥仪坐不住了,他经过对利害得失认真权衡之后,决定拿出一件藏匿已久的宝物来换取政府对自己的好感,于是,他将乾隆皇帝使用过的一枚图章拿了出来。而随后发生的事情则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事情的起因还要从溥仪的侄子毓岩说起。

  姜禹成同期声:毓岩给我写了个条说:姜先生,我有事向你汇报,溥仪从苏联回来,我们帮他带回来一些东西,贵重的东西。(于是)我(和同志们)就把这个情况向领导汇报了。

  解说:所长向毓岩了解这些情况以后,同意让他递给溥仪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道:“我们都是有罪的,一切应该向政府坦白。我从前给您藏在箱底的东西,您坦白了没有?自己主动交代,政府一定宽大处理。”纸条递出几天了,溥仪依然没有动静,这样,溥仪又收到了毓岩的第二张纸条。“你考虑得怎样?你要不谈,我们就要替你谈了。”

  姜禹成同期声:他看了以后,当天晚上吃的饭就减少了,就感觉心里有事情。

解说: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溥仪终于做出了决定。而管理所的领导认为,这要给溥仪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来谈自己的问题。

  姜禹成同期声:咱们采取了一个办法:在一个礼拜六,在外边活动的时间长一点,就着这个机会,叫(溥仪)把箱子自己拿出来。拿到办公室以后,他说,我这些东西,就在黑皮箱底下,从苏联隐藏着拿回来的。

  解说:所长首先肯定了溥仪的这种觉悟。在他侄子毓岩的帮助下,打开了那只黑色的皮箱。

  姜禹成同期声:打开箱子,东西拿完以后,底下也没啥呀。敲打敲打呢,还挺实诚,没有空隙,他侄儿(用刀沿箱底儿)转圈一拉,一掀开,哎呀,密密麻麻地摆着,净是珍珠玛瑙那方面的东西。我们拿出三联单,让他侄儿写,写完一看,哎呀,有几百件。

  解说:朝鲜战争结束后,战犯管理所又奉命迁回了抚顺。随后,一场在战犯之间进行的“大检举、大坦白”活动也全面展开了。

  溥仪后来回忆说:“有一天,公安机关的一位首长来到了监狱。他代表政府明确地告诉我们,人民政府并不想叫我们死,而是要我们经过学习反省,得到改造。他说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相信在人民政权下,多数的罪犯是可以改造成为新人的。”

  解说:1954年 3月,最高人民检察署派出的东北工作团来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他们的任务是广泛收集证据,然后对在押的战犯进行面对面的侦讯,为以后的起诉和审判做准备。

  说到当年,战犯管理所曾经出现过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每天到医务所就诊的战犯人数与日俱增。

  温久达同期声:患者的症状是:有些人感觉到手麻和脚麻,走路、行动有点困难。解说:对于这种病症发生的原因,他们进行了种种猜测。

  温久达同期声:我们也考虑到是风湿的问题,但后来一研究,风湿不是这样的症状。其次考虑到是不是中毒;再其次,考虑到犯人是不是对抗:对抗政府,反抗改造,集体装病啊?最后一看不像是这么回事。

  解说:针对这种情况,战犯管理所迅速从北京请来了专家,而专家的结论是他们所意想不到的。正是每天给战犯精心准备的伙食,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温久达同期声:怎么说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呢?因为精致的大米,精致的白面含胚芽少了,胚芽都下去了,维生素也就少了。

  罗风臣同期声:得了这个末梢神经炎,叫咱们给犯人吃20%的粗粮。怎么办呢?通过研究,在食堂,咱们就把粗粮磨成面:豆面、高粱米面、小米面掺到(白)面里头给做成混合面,由咱们在哈尔滨请的两个面包技师给做面包。一段时间后,犯人的末梢神经炎有了好转。

  解说:1955年8月,东北工作团把《侦讯爱新觉罗·溥仪的总结意见书》放到了溥仪面前,在这个洋洋6000字的意见书中,开列了溥仪五大罪状:一、勾结日寇阴谋复辟清朝的封建统治;二、背叛祖国充当“皇帝”,与敌签订卖国条约;三、甘心奉行日寇意旨,亲手“裁可”各种政策、法令危害人民;四、参加国际反共协定,支援侵略战争破坏和平;五、烧毁证据企图潜逃日本。

  在这份材料中,溥仪看到了自己在中国那段悲惨屈辱的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尽管算不上首恶,但终究是与豺狼为友,而啃噬的却是自己的同胞,他十分懊悔地在《总结意见书》上写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长期以来,溥仪都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现在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开始从蒙混走向认罪,进而又从认罪走向悔罪。

  从1955年开始,根据上级指示,为了更加有效地改造战犯,允许家属与他们通信见面。溥仪的第四个妻子李玉琴第一次来到战犯管理所,当时,已不再是“福贵人”的李玉琴,给已不再是皇帝的溥仪带来了她亲手缝制的布鞋和爱吃的糖果以及学习用品。

  赵玉英同期声:我记得第一眼看到李玉琴,那时候她有二十五六岁那样吧,穿个小短袄,挺漂亮、挺年轻的,当时(他俩)见面的时候,都非常激动。

  解说:1956年12月,李玉琴第四次来到战犯管理所。而这一次,她却一口气向管理所提出了溥仪什么时候能够出狱,今后将如何安排他的生活等问题。

  赵玉英同期声:所长挺严肃,说这个问题不是你应该问的,这个我们也不好答复你,这是国家政策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改造(好),将来怎么安排他,这个都不是你该问的,你就应该动员他怎么好好改造。

  解说:在得不到答复后,李玉琴向溥仪提出了离婚。这件事很快就汇报给了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罗瑞卿迅速作出批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溥仪的继续改造,因此,可以破例,让溥仪和李玉琴在所内同居,以恢复他们之间的感情。

  赵玉英同期声:上级的意思也不太同意他离婚。因为什么呢?这对溥仪的改造很不利。

  同期声:但是这段刻意创造出来的良宵,并没能够挽回溥仪的婚姻,虽然很不情愿,但是溥仪还是在离婚诉讼书上签了字。经过改造后的溥仪这时已经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光想自己,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解说:提起战犯管理所,溥仪的印象是,监狱等于医院加学校,正是在这个地方,溥仪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学会了生活自理,甚至还掌握了一点点医术。

  赵玉英同期:让他量血压吧,有时候顾着听诊器,光顾听了,忘了看(血压)表,有时候光看表又忘了听诊器。

  温久达同期:他们是非常认真地学医,很认真,然后我打算了解一下他们到底是真学了还是没学,就进行一次考试,考试的结果呢,曲秉善、宪均还有阮振铎都考了80分以上,惟有溥仪考了60分。我当时就有点儿怕了,别的人都80分以上,就他考了60分,是不是会影响(他的)情绪啊?会不会影响他今后改造啊?我考虑来考虑去就又给他加了十多分。

  同期声:此时的溥仪,早已被人们称为老溥,这种称呼的改变,更加增强了溥仪由皇帝转变成一个普通人的改造信心。

  解说:1956年,毛泽东先后两次发表讲话,明确谈到溥仪等人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1959年,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了特赦战犯的建议。随后,刘少奇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1959年12月4日,这一天对于溥仪来说,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经历了9年零4个月的狱中生活,溥仪获得了新生,他曾经感慨地写道:我由一个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蓝天帅帅

发帖
1080
祝福宝石
0
威望
0
玛雅之石
0
创造宝石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5-18
大清末代皇帝溥仪
生活就象强奸,要么反抗要么就去享受;工作就象轮奸,你不行就让别人上;人生就象自慰,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靠自己
离线johnzs
发帖
8
祝福宝石
0
威望
0
玛雅之石
0
创造宝石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5-18
楼上的。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

      管理员联系信箱 [email protected] 所有内容均来之互联网,如侵犯您的隐私和权益,请和我们及时联系!